·“优食聚乡汇”圆满召开 ·新疆行, 库车樱桃林调研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浅析威海市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城市“管理模式”
用心服务 奉献三农
 
  专家队伍
 
赵建庄 :应用化学系系主任
姚文初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吴宗智 :高级农艺师
王成宇 :专家
王希群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森泉 :猪育种专家
王广智 :茶叶专家
刘文成 :投融资专家
赵跃龙 :项目规划专家
龚希仓 :农业分会加工流通专业委员会种植加工专家
孟冰 :中国老科协农业分会农产品加工流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靳光乾 :中医药专家 研究员
刘晨 :生物多样性博士
张春园 :原水利部常务副部长
王 志 :中心秘书长,中国老科协农业分会副会长
吴万夫 :渔业经济专家
张志斌 :农产品加工专家
孙培博 :种植专家
刘孟军 :枣业专家
权高磊 :经营管理专家
刘五岳 :畜牧专家 研究员
孟庆翔 :畜牧专家 博导
王习农 :商务专家
龙文军 :农经专家
王有年 :农业专家
张增志 :材料专家 博导
李保明 :农建专家 博导
郭书田 :三农专家
赵久然 :育种专家 研究员
李延云 :教授级高工 研究员
杨宜勇 :经济专家
关锐捷 :农业专家
董红敏 :环保专家
孙君社 :农产品加工专家
赵书广 :畜牧专家
马会勤 :葡萄酿造专家
孙树侠 :食品营养专家
陈佐忠 :生态专家 研究员
毛培胜 :草业专家
段长青 :酿造专家
张德权 :肉类加工专家
沈群 :谷物加工专家
张德纯 :蔬菜专家
赵德明 :兽医专家
薛民生 :小麦专家
杨九成 :研究员规划专家
宋树友 :农机专家 部领导
安玉发 :农经专家
吕忠孝 :畜牧工程专家
刘海河 :蔬菜专家
相重扬 :农业专家 部领导
吴卫华 :作物及果蔬加工专家
金光钧 :畜牧营养专家
龙厚茹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
卢布 :中国农业资源区划学会农业资源委员会秘书长
王树德 :畜牧养殖加工专家
章力建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许越先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
李振雄 :农科专家 高工
 
  内部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专家队伍  
 
姓名:相重扬
职称:
农业专家 部领导
    

相重扬,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系。历任金陵大学、南京农学院助教,农业部教育局处长、副局长,农牧渔业部教育局处长、副局长,农牧渔业部教育局局长、外事司司长、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并曾担任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

人物年表

192712月 出生于江苏扬州。195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艺系。

1950-1953年 金陵大学农学院、南京农学院任助教。

1953-1957年 中央高教部农林卫生教育司干部。

1957-1979年 农业部宣教局、科教局干部。

1979-1983年 农牧渔业部教育局副处长、处长、司长。

1983-1984年 农牧渔业部外事司司长。

1984-1989年 农牧渔业部、农业部副部长。

1985-1991年 农业部机关党委书记。

1993-1998年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社会职务

  1989年春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农艺师。19911996年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在从事农业教育、行政管理和领导工作的同时,对园艺产品的生产和运销体制等问题也甚为关注。1989年以来,连任中国园艺学会第六、七届理事长和第八届名誉理事长,为推动中国园艺学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贡献

农业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论证并推动了农业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从大学毕业开始,相重扬即接触农业教育工作,此后在农业部一直负责农业教育的管理和领导工作,多年来对农业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经常深入学校,了解实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为进行农业教育制度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在农业高等教育方面,相重扬先后4次参加全国性农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或修订工作,亲自起草文件,提出一系列教育改革意见,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1954年,相重扬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等农业院校统一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草拟了执行教学计划的几点说明1955年,为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他参与起草了关于高等农林院校1956-1957年教学工作中需要采取的若干措施。这两个文件,使不同农业地区在执行统一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能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比较合理的选择性。文化大革命以后,高等农业教育处于恢复整顿阶段。

  1978年,他组织论证并草拟了关于高等农林院校学制的意见,提出高等农林院校学制以四年为宜,不应缩短,这一意见获得认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部科教局就农林院校专业设置问题召开会议。相重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原则,指出专业布局要结合地区特点,考虑实际需要,并对专业布局提出六点具体建议。他的建议被会议采纳,下达给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参考。

  1980年,相重扬主持制定高等农业院校教学计划的若干原则,1981年颁发执行。他的这些工作,使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他还强调立足国内培养高级农业人才,加强对研究生的组织培养与管理工作。1983 年,相重扬代部起草了关于农业院校教育改革的十点意见,对推动高等农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推动农业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时,相重扬还非常重视农业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问题。为了解决农业中专人才下不去、留不住,农村知识青年又上不来的矛盾,1984年,他与有关同志共同总结温江农校的办学经验,提出中等农业学校应多种形式办学,举办县校共管,不包分配班的试点工作,探讨培养的人才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路子。

  1989年,进一步研究制定对不包分配班学生的鼓励政策,使这批学生能回到农村发挥作用。为了探讨中等农业教育的改革,相重扬积极支持并参与成立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活动,提出农民职业教育应由种养业向加工业延伸,由单纯传授技术向与经营管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由生产向生活应用技术方向开拓,并积极介绍国外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他的建议大大扩展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为科学技术服务于农村经济开创了新的思路。

农业技术推广

  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国性的农技推广网络逐步建成,在传播科技知识、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90年代初,在中国农村经济转轨时期,一些地方农技推广工作也应随之被向市场,甚至被随意撤并,或改为经济实体,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着线断、网破、人散的严重局面。

  相重扬他全面分析、总结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技推广工作发展里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认为这一时期农技推广工作产生波折的原因在于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农技推广的作用认识不足,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不够,缺乏可操作的实施条例。

  与此同时,他积极介绍国外农技推广方面的先进经验,如国家办农业推广、农民团体办农业推广和企业办农业推广等,强调政府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领导作用。他提出,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首先要端正认识,即认识到农业是关系到国家安定的基础产业,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是国家重视农业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措施;其次要增加投入,各级政府应增加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专用资金,乡站所需经常性费用纳入县财政支出;再有要发展农民技术队伍,理顺乡站管理体制,同时应开拓农技站的服务内容,完善产中服务,开拓产后服务,并逐步向产业化发展,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民、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尽快扭转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的不利局面,相重扬付出了不懈的努力。1994年,他在参加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二次会议期间专门递交一份提案,提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稳,现状堪忧,政府应尽快采取措施,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理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这些意见和建议,对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尽快扭转农技推广面临的不利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外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

  促进中外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

  相重扬在主管农业外事工作期间,始终积极贯彻中央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在外事活动中,既掌握原则,又不失灵活性,促成了多项中外农业科技合作、人才交流和经贸往来,为中国争取到国际组织的低息贷款和资助,在中国农业对外多边或双边外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9年,相重扬陪同德国专家考察了国内数所农业院校,并积极介绍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在极为艰苦条件下的办学业绩,努力促成了北京农业大学与德国霍因海姆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

  1984年,经相重扬和北京农业大学以及德国方面一批有识之士的积极努力,中德双方更大的合作项目综合农业发展中心(CIAD)项目正式确立。这一项目将通过双方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面向华北,着重解决黄淮海地区盐碱地的改良和粮食生产问题,其意义不仅对北京农业大学而且对全国农业生产和农业对外合作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CIAD合作项目圆满完成。10年间德国无偿提供援助1700万马克,北京农业大学建立了11 个国内先进的实验室,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在多种层次的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成果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德国总理科尔访华时高兴地称赞CIAD是中德合作的典范。毛达如校长在回顾CIAD的发展历程时感慨地说,如果没有相重扬同志的积极推动,CIAD这一重大合作项目的实现是难以想象的。

海峡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

  致力于推动海峡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

  20世纪80年代后期,海峡两岸农业界有识之士开始接触。1989年5月,在有关人士的帮助下,相重扬与台湾农业界专家黄正华先生在广州见面。

  黄正华先生毕业于中山大学,此次二人见面,感触很深。相重扬提出,大陆和台湾的农业各有所长,应优势互补,利用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合作。黄正华先生非常赞同。二人交流了两岸农业教育、科研和生产概况,沟通了情况,增进了了解。

  1993-1998年,相重扬3次赴台,会见亲朋好友,并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与农业界有关人士进行广泛接触。在台湾农业界,许多知名人士曾就读于中央大学或金陵大学。相重扬充分利用师生、校友的关系,广泛联络。在交往中,相重扬既坚持原则,又讲求策略。对台方人员,无论是专家、教授,还是普通农民,他都以诚相待。

  相重扬根据中央对台工作方针,广交朋友、求同存异、努力推动,积极促成海峡两岸的农业交流与合作。访台期间,他除了利用各种机会与有关人士交流,还非常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回来之后认真研究,并先后发表了台湾的农地转移从金融风波看台湾农会台湾农业转型及其走向台湾农产品运销制度等多篇文章使大陆方面对台湾农业有了进一步了解。

  在相重扬等一批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下,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逐步发展。至90年代中期,农业交流已从初期的一般性、综合性介绍到专题性研讨会;由技术问题到农产品产销方式探讨;由学者、教授参加到企业家介入;由讨论、研究开始进入技术合作,进而发展到商贸往来。在人员交流方面由单向发展为双向。交流的内容、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有教学、研究单位参加,而且有基层同行的接触。在人员方面,从老年、中年扩展到青年的交流。

  1992年以来,北京农业大学橄榄球队与台湾球队进行了多次友好比赛,进一步增进了两岸青年人的友谊。正是在相重扬等一批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下,海峡两岸农业界在各行业中较早地打开了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局面。

中国园艺学会发展

  推动了中国园艺学会的发展

  在积极推进官方外交的同时,相重扬积极倡导民间外事往来。他认为,民间外交有一定的灵活性,以民间身份出现,往往可以解决官方不便解决的问题,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农业行业分会是半官方性质的民间组织。相重扬在任该会会长期间,充分利用这一特性,积极促成中外交流与合作,使中国农业开始了与当时尚未建交国家韩国、以色列等国的交往。1988年以来,中国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积极牵头组织农业出国展览,又经农业部授权定期组织大型外商来华农业展览,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农业在国际上的影响。

  1989年初,已连任三届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的著名园艺学家沈隽教授年事已高。他与相重扬交往颇深,深知相重扬的领导才能和组织才能,并且对园艺产品的产销体制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因此,积极举荐相重扬为其后任理事长候选人。

  1989年11 月,相重扬当选为中国园艺学会第六届理事长。80年代末至90 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会工作也开始面临着新的问题。相重扬认为,学会具有学科和人才的优势,在新形势下,学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农业经济建设服务。在组织工作方面,他继续坚持学会民主办会的传统,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定期召开的学会工作会议上,对要研究的每一个问题,他都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然后很快理出条理,作出归纳和总结,行成明确的决议,使会后各项工作得以尽快落实。他思维敏捷,条理清楚,概括能力很强。他的发言总是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术方面

  在学术交流方面,相重扬认为,单纯开展学术活动缺乏活力,应结合农业发展需要,开展相应的学术活动,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促进园艺研究水平提高的同时,推动园艺生产的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实效性学术活动,如结合日光节能温室发展、果树生产合理布局、西瓜种子进口等举办相应的研讨会,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对指导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学会西瓜甜瓜专业委员会向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停止进口新红宝、金钟冠龙等西瓜种子的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农业部立即下达文件,转发了田纪云副总理的批示,对限制西瓜种子进口、理顺市场、促进国内西瓜育种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相重扬积极支持中国园艺学会的对外学术交流。他充分利用担任中国农业交流协会会长的有利条件和他自身的优势,积极促成中国园艺学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1993 年,中国园艺学会继1988年举办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国际学术讨论会之后,又成功地举办了园艺作物品种改良国际学术讨论会暨桃国际工作会议1995年举办了园艺作物采后处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来华交流、参观,大大提高了中国园艺学会的知名度,加强了国内有关单位与国外同行的联系。

  1994和1998年,相重扬两次率团赴日本,先后参加24届国际园艺大会日本园艺学会成立75周年纪念大会,并应邀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会议期间与国际同行进行广泛接触,介绍中国园艺事业发展现状,受到与会者的热切关注。这些活动,对促进中国园艺事业的对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重扬还非常关心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他积极主张学会要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他建议青年人的会应放手让青年人去办1990年以来,中国园艺学会多次举办青年学术讨论会、青年优秀科技论文评选、青年科技奖的评选等活动,大大激发了青年园艺科技工作者的热情,使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已成为不少单位的青年学科带头人。

  1997年10月,相重扬连任两届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以后,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有关章程规定,不再继续连任。中国园艺学会真诚地聘请他为名誉理事长,他欣然地接受了,并且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学会的工作。

主要论著

  1 重扬.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探讨.中等农业教育.19934):1619

  2 重扬.联邦德国的农业职业证书制度.中等农业教育.19911):4851

  3 重扬.搞好乡站建设.健全推广体系.中国农技推广.19965):68

  4 重扬.台湾的农地转移.世界农业.19982):1214

三农思想

运销和流通

  运销或者叫农产品的流通,或者叫做农产品的运销,基本上一个字,为什么讲运销和流通呢,因为农产品对农民来讲生产以后要卖掉,卖到好的价钱,假如说他的投入不能大于他的产出,他的付出就是负收益了,怎样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收入呢?我觉得关键性的问题是发展的同时能够把运销这个通路打通,让农民在出售农产品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他应有的价格和应该有的利润和报酬。世界各国对农产品安全、绿色、优质的需求和农业开展以农家乐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事业有以下好处: 1、乡村游是适应大众消费水平,是适合短距离短时间休闲度假的好方式,是旅游休闲事业的新生长点。2、乡村旅游事业是整合农村资源,带动农村综合发展的新动力。3、乡村旅游事业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农民就地兼业或转业,拓宽农民致富的新门路。4、乡村旅游是促进当地名特优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特产走出家门,发展区域经济,开拓市场的新机遇。5、乡村旅游是挖掘乡土文化、民俗民情,传承和开发农耕文化,建设文明乡风的接触剂。6、乡村旅游是体验农村生活,促进城乡人们相互交流、了解,沟通城乡关系的新渠道。7、乡村旅游是农业生态功能的延伸和产业化,人们可走向田园,了解三农,拥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对农民致富,繁荣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乡村旅游趋势

  目前乡村旅游呈现两个趋势,一是农家乐呈现集聚分布,二是旅游内容更关注文化内涵。农家乐呈现集聚分布,形成专业村或依托特色农业带、主要旅游线路形成农家乐带状分布。第二个发展趋势是旅游内容充实民俗风情和人文内涵。参与富有民俗风俗的农业游,既可了解当地习俗民情,也可丰富知识,体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真意。游客亲自参加磨豆腐、编草鞋、打年糕、烤红薯,体验农家简朴辛劳的生活。少数民族的刺绣、服饰更具有悠久历史、乡土气息、民族特色和传统工艺。它凝结着过去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通过这些,游客可以在差异中获得新知。

推介营销关键

  推介营销关键是服务。旅游是服务业,要加强市场运作。要通过媒体网络介绍以农家乐为载体的乡村游,否则藏在深闺人不识。推介宣传要有交通路线,到达的方式、价格、联络办法等等,让旅客知道如何询问、如何到达和预期的收获。其次,设计循环而不重复的旅游线路,景点、民俗、风情、特产、文史、农家乐等都可有图文并茂的简介,事先交给旅客,让旅客预先了解,才不会错过旅途中很多的兴趣和知识。做好服务才有品牌,客流才会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