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食聚乡汇”圆满召开 ·新疆行, 库车樱桃林调研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浅析威海市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城市“管理模式”
用心服务 奉献三农
 
  中心动态
 
单位动态
公告栏
通知
滚动公告
老科协之窗
项目申报
技术推广
 
  内部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中心动态 技术推广
 
卢良恕院士对小黑麦的评语

卢良恕院士对小黑麦的评语
 
    小黑麦是在总结了普通小麦异源多倍体自然演变进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小麦和黑麦属间杂交,应用多倍体育种和染色体工程方法第一个人工创造的新作物。
    我国的小黑麦研究发轫于1951年由鲍文奎教授在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工作。八倍体小黑麦涉及A、B、D、R四个染色体组。遗传关系复杂,综合优良农艺性状比较难,而六倍体小黑麦育种进展较快。20世纪50年代六倍体小黑麦品种选育成功并在生产上应用,世界上几乎所有小黑麦研究都转到六倍体上,惟有我国同时进行六倍体和八倍体小黑麦研究。鲍文奎先生自1955年到中国农业科学作物育种栽培所主持小黑麦育种,经过20多年研究,选育出第一批八倍体小黑麦新品种,并于1976~1978年组织全国小黑麦协作组进行试种推广。小黑麦遗传育种与应用课题是“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和农业部重点项目,1998年推广面积在6.7万h㎡以上,到1999年全国小黑麦协作组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4个单位参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审定品种14个,在国内外一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我国的小黑麦遗传育种研究(细胞水平)与应用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人工培育的小黑麦,具有以下特点:①小黑麦保持了小麦的丰产性和优良烘烤品质,结合了黑麦的抗病、抗逆性强和营养品质好等优良性状。1978年小黑麦2号、小黑麦3号在贵州威宁高寒山区推广1.3万h㎡,获得成功。它不仅表现在抗寒、抗病、耐瘠、适应性广等方面,而且穗大粒多,产量一般比当地小麦提高20%左右,特别是能在海拔2700m以上小麦不能正常生长的地区种植,为高寒山区增加了一个新的优质粮食作物。这是世界上八倍体小黑麦首次推广种植最广大的地区,并因此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②小黑麦有巨大的杂种营养生长优势,不但可作粮食、饲料,而且可在酿酒和提供能量上得到应用。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对饲料、饲草的需求迅速增长。小黑麦属间杂种生长优势强、植株高、分蘖多、茎叶生物产量高、营养品质好,特别是它的抗寒性强,能在冬春较低温度下生长,可提供冬春枯草期的青贮饲料。小黑麦籽粒的蛋白质、赖氨酸含量高,国际上主要利用籽粒作饲料。1990年我国首先把六倍体小黑麦用作奶牛青贮饲料并获成功,在1993年国际农作制度研究协作网总结会上被承认为国际首创,并获得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小黑麦作为青贮饲料,比传统的饲料大麦青贮亩增产50%左右,蛋白质、赖氨酸含量增加30%以上,其最大的优点是可利用我国广大的冬闲田种植,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③小黑麦的R染色体上带有许多抗病基因,如小黑麦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能够在小麦中表达和鉴定。小黑麦和小麦很容易杂交,从而可把小黑麦的抗病性转移到小麦中去。综上所述,小黑麦育种无论在植物遗传理论研究中还是在生产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国际上对小黑麦育种研究也很重视,20世纪60年代,中国、美国、加拿大、苏联、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瑞士、波兰、巴西等国家都开展了小黑麦育种研究。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开始进行小黑麦品种联合试验。1985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小黑麦会议,并成立国际小黑麦协会,现在每四年召开一次国际会议。
    在世界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不进则退,少进也是退。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充满风险与挑战的世纪,是加快我国实现现代化农业的有一个关键性的世纪。世纪之初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就是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中国小黑麦遗传育种研究与应用》出版了。本书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我国小黑麦遗传育种研究与推广应用成果,是一部系统性、理论性、实用性均强的著作。本书的出版,对于激励人们进一步揭示小黑麦的生物奥秘,并进一步推广小黑麦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深入研究小黑麦遗传育种,科学推广小黑麦生产,积极推进小黑麦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发展新突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全面推进效益农业,对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相信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切实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相信,《中国小黑麦遗传育种研究与应用》一书的出版,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在小黑麦研究领域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对话,并更有力地促进和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
来源:      时间:2011/7/9 12: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