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食聚乡汇”圆满召开 ·新疆行, 库车樱桃林调研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浅析威海市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城市“管理模式”
用心服务 奉献三农
 
  中心文苑
 
核心文章
 
  内部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中心文苑核心文章  
 
2010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

2010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农村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环境
  2010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是在国民经济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运行的。经济发展既要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要克服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的不利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既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难度。
  (一)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经济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但面临着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较为复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度依然较大。
  1.经济增速高位回调,但依然保持回升向好态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26.87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并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前2008年同期水平。从结构来看,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特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3%,比上年同期加快3.2个百分点,表明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市场驱动的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形成。
  2.物价指数逐月走高,通胀预期明显增强。今年以来CPI由一季度的2.2%、二季度的2.9%,上升到三季度的3.5%,10月份达到4.4%,为近25个月新高。进入四季度以来,物价翘尾因素虽然有所减弱,但通胀预期仍然较强。从国际看,发达经济体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流动性和货币条件持续宽松,美元汇率走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攀升,通胀预期升温,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预期风险加大。从国内看,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使流动性过剩风险加剧,加上农产品、劳动力和服务业等价格趋升,资源产品调价等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将长期存在,形成较为明显的通胀压力。
  3.国内货币政策仍较宽松,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大。金融危机后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明显增长,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有所收紧,但总体上看,当前国内货币政策仍然较为宽松,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从国际看,美国出于国内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空前加大了对人民币汇率的施压力度,同时还意欲同其他一些大国联手施压;从国内看,外汇占款增加,显示出当前流入我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已“由出转入”,热钱流入趋势明显,而热钱流入又会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风险。
  (二)今年以来的农村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推动资源要素配置向农业农村倾斜。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预算达81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农业农村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经受住了气候极端异常、灾害多发重发的不利影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农业生产总体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今年以来,面对西南地区发生百年一遇特大旱灾、主产区普遍持续低温、洪涝灾害频发的情况,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门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支持粮食及农业生产发展;农业部门采取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等措施,积极应对灾害并减少损失;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协调配合,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和农民生产积极性。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2亿亩,比上年增加约1500万亩,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7年增产。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439万吨,同比增长2.6%;水产品产量3486万吨,同比增长2.5%。
  2.农民工就业形势好于往年,工资水平明显提高。随着宏观经济回升向好,今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外贸企业订单增多,扩大内需政策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较快发展,农民就业岗位增多,加上农民工外出就业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国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继续好转,外出务工规模进一步扩大。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今年二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达1572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26万人。同时,许多地区相继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增长。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显示,1~5月,农村外出劳动力月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6.5%。
  3.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869元,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增幅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599元,增长8.7%;工资性收入1773元,增长18.7%;转移性收入362元,增长17.2%;财产性收入135元,增长19.4%。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国家大幅度提高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格,主要农产品价格有所上升;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工资水平呈现“双增”态势,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49.8%;三是国家支农惠农力度加大,农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四是农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增加,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从全年来看,预计农民增收6%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有望达到8%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农民收入实际增速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快2.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值降至2.94∶1,为近年来同期最低。同时,农民消费支出实际增长7.3%,也比城镇居民增速快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与消费增速双双快于城镇居民,10多年来尚属首次。
  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
  2010年,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供求基本平衡,但大豆、棉花、糖料等部分品种产需缺口增大;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涨趋势明显,部分品种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气候异常变化、通胀预期增强、成本上升拉动以及国际价格传导、游资炒作等因素相互叠加,市场调控难度进一步加大。
  1.稻谷:产量连续7年增产,价格稳中有升。全年预计稻谷产量为19722万吨,比上年增长1.1%。自2004年以来,我国稻谷产量将实现“七连增”。2010/11年度,预计大米新增供给13855万吨,同比增长1.1%;大米总消费量为13195万吨,同比增长3.1%;新增库存661万吨,库存消费比为65.7%,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尽管稻谷连年增产,但由于国家不断调高最低收购价、稻谷种植和加工运输成本增加等原因,价格呈现稳中上涨趋势。
  2.小麦:产量略减,价格稳中趋涨。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260万亩,冬小麦产量2176亿斤,比上年增加近20亿斤,春小麦和夏杂粮减产28亿斤。国内陈麦市场上半年整体平稳,下半年受新麦价格带动逐渐上涨。新麦收购价格自上市开始就一路攀高,大部分地区新麦价格超过了国家最低收购价水平,出现了2006年国家执行托市政策5年来的最低收购量。
  3.玉米:面积产量双增长,价格持续小幅上升。2010年玉米播种面积同比增加约1000万亩,长势普遍较好,其中东北地区长势明显好于去年,全国增产已成定局。国内玉米价格持续小幅上升,并屡创历史新高。10月,产区平均批发价格1912元/吨,同比涨9.2%,比去年底涨8.9%。
  4.大豆:面积下降,价格振荡走高。据农业部种植意向调查,2010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比上年下降3.3%,连续2年下滑,但预计单产高于去年,总产与上年基本持平。由于国内需求稳步增加,国内大豆产需缺口继续呈现扩大趋势。1~9月,我国进口大豆4016万吨,预计全年大豆进口将超过5000万吨,比上年增长20%。2010年上半年,国产大豆价格总体保持平稳态势,但第三季度以来,受国际市场影响,国内大豆及制品价格呈现持续走高的势头。
  5.棉花:产量预计下降,价格创历史新高。2010年棉花面积继续下降,全国植棉面积为7685.10万亩,较去年减少4.79万亩,减幅0.06%,总产量预计持平略减。进口大幅增加,前三季度累计进口棉花215.25万吨,同比增长99.7%。由于国内和世界棉花面积、产量连续下降,纺织业需求强劲回暖,供需形势紧张,棉花价格屡创新高。3级籽棉收购价10月份达到了5.7元/斤,同比上涨42.3%。
  6.油料:国内产量下降,价格振荡走高。2010年我国油菜籽种植面积增加190万亩,达1.03亿亩,但单产水平下降幅度较大,估计总产下降10%~15%。花生由于恶劣天气出现减产,质量下降。由于国内生产总量减少,粕类和食用油需求不断增长,产需缺口扩大,油料价格振荡走高。10月份湖北菜籽、山东二级花生仁、山东四级豆油、湖北四级菜油价格分别为2.06元/斤、4.18元/斤、4.45元/斤和4.62元/斤,同比分别上涨11.1%、27.7%、27.3%和18.6%。
  7.糖料:面积和产量均呈恢复性增长,价格大幅上涨。2010年糖料种植面积均呈恢复增长的态势,预计增加150万亩;食糖产量1200万吨左右,增长12%;消费量为1450万吨,产需缺口仍较大。受2009年国内食糖减产、2010年南方干旱天气以及国际糖价重新走高的影响,国内食糖价格一路攀升。整个榨季国内食糖均价为5020元/吨,同比上涨48%,是近10个榨季以来的最高价格。
  8.生猪:价格触底反弹,养殖收益好转企稳。截至9月份,全国生猪存栏量为45450万头,与2009年同期相比下跌2.29%;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700万头,同比下跌2.62%,占存栏生猪总数的10.3%,呈趋稳态势,生猪供求关系明显改善。截至11月3日,猪粮比约为6.61∶1,已连续16周高于盈亏平衡点之上,调动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对于保持生产稳定发展十分有利。
  9.奶业:生产有所下降,乳制品价格普遍上涨。受年初低温冷冻天气以及疫病的影响,今年全国奶牛存栏量有所下降,从而导致原料奶供给趋紧,但乳制品产量保持小幅增长。乳制品进口大幅增长。1~9月,全国乳制品进口54.26万吨,同比增长23.7%。各种奶品价格上涨。生鲜奶价格自2009年8月以来一直保持上涨态势,到2010年11月价格已经超过3元/公斤。国内外品牌婴幼儿奶粉价格连续上涨后保持高位。
  10.肉鸡:产量稳定增长,市场价格先跌后涨。据农业部统计,1~9月全国肉类(猪牛羊禽肉)产量5439万吨,同比增长2.6%。养殖成本推动禽类价格上涨。1~9月,全国玉米、肉鸡配合饲料平均价格分别为2.01元/公斤和2.84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22.74%和5.71%。
  11.水产品:长势偏缓,价格小幅上涨。受年初持续低温影响,今年国内水产品同比长势偏缓,达到出塘规格的水产品数量少于往年同期,水产品上市高峰也相应延迟近1个月。鱼粉大幅提价,水产饲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养殖成本上升,上半年渔业产品生产价格上涨了7.39%。水产批发市场平均价环比窄幅波动,同比小幅上涨。
  当前农村主要政策措施执行情况
  2010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9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12个省的118个县,以及这些省的995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2010年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总体上弱于上年,存在着财政对农业投入弱化、地区之间政策执行情况不平衡、一些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
  1.农林水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幅不大。2010年,平均每县农林水事务支出预算额占财政支出预算额的比重为16.9%,仅比上年增加0.6个百分点。分地区来看,有8个省份的调查县平均比重出现下降。
  2.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普遍下降。2010年,平均每县预算内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9.0%和13.7%下降到7.2%和11.1%。这个趋势与上年的调查结果相反。
  3.国债资金数额大幅减少,但使用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1~8月,72个使用国债的调查县,平均每县到位的国债资金为2491万元,远少于上年同期的6243万元。国债资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为68.0%,比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国债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为52.3%,比上年提高9.8个百分点。
  4.耕地占用税收入用于农业的比重显着下降。全部调查县平均,2010年耕地占用税收入预计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用于农业的部分预计增长5.8%,占耕地占用税的比重为56.0%,比上年下降了5.7个百分点。与上年调查结果类似,一些县由于耕地占用税收入与其他收入“打捆”使用,使得支出方向难以区分。
  5.各项农业补贴增幅回落,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补贴力度有所加大。从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来看,有33.1%的调查县补贴金额比上年增加,有6.8%的调查县补贴金额比上年减少,有60.2%的调查县补贴金额没有变化。全部调查县平均,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金额比上年仅增加0.8%;分品种的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标准,水稻为22.7元/亩,玉米为15.9元/亩,小麦为15.7元/亩,与上年比较基本没有变化。在23.6%的调查县中,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补贴标准高于普通农户。农户调查表明,2010年获得种粮补贴的农户比例为83.3%,补贴金额户均309.2元,比上年增加1%。
  从良种补贴来看,县均补贴总额比上年增加5.5%,增幅比上年大幅度回落24.2个百分点,大部分省调查县平均增幅均在5%以下。有24.8%的调查县扩大了良种补贴的范围,73.6%的县良种补贴的品种范围没有扩大。在全部调查样本中,有11个县为花生良种补贴试点县,每亩的补贴标准10~36元不等。享受到中央财政对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政策的有3个县,每亩补贴标准100~1000元不等。农户调查表明,75.7%的农户获得了良种补贴,12.9%的农户表示“没有获得补贴金,补贴金是给种子公司”,2.1%的农户表示“本地没听说有良种补贴”,另有9.3%的农户没有回答。2010年,户均获得的良种补贴金为117.8元,与上年持平。
  从农机具购置补贴来看,96.6%的县对购置农机进行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扩大,对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抗旱节水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购置进行补贴的县比重分别达到71.2%、47.5%、66.9%和62.7%。农机具购置补贴的金额比上年增长17.8%,增幅比上年回落31.2个百分点。59.3%的县开展了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试点工作,比上年增长6.3个百分点,补贴的环节主要包括机耕、播种和收割。农户调查表明,有239个农户表示获得了农机具购置补贴,占调查农户的2.4%,户均获得补贴为2243.87元。获得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农户购买农机具最多的是种植业机械,占79%;其次是农产品加工机械,占13%;第三为抗旱节水机械,占7%;畜牧业机械很少,仅占1%。
  从农资综合补贴来看,96.7%的调查县开展了对农户的农资综合补贴工作,29.0%的调查县农资综合补贴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全部调查县平均,农资综合补贴金额比上年增长0.8%,增幅同比回落。农户调查表明,今年65.7%的调查农户获得了农资综合补贴,户均农资综合补贴额为476.51元,比上年增长1.4%。
  6.国有粮食部门的粮食收购价格明显提高。全部调查县平均,国有粮食部门的小麦收购价格为1.75元/公斤,比上年提高8.0%;水稻收购价格为2.12元/公斤,比上年提高7.7%。
  7.产粮大县得到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增速放缓,部分项目和补贴资金到位较慢。2010年,产粮大县得到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增速明显放缓,县均比上年增长0.2%,回落5.3个百分点;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比上年增长8.6%,增速与上年持平。东北及内蒙古优质大豆、长江流域“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在全部调查县中,各级财政对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进行投资的占80.3%,县均项目投资额比上年增长16.9%;水产养殖示范区建设进行投资的占22.2%,县均投资额比上年增长43.4%。
  在全部调查县中,58.7%的县获得了中央和省级财政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资金比上年增加37.1%;52.6%的县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均每个县建设面积为2.8万亩。上级财政对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金额明显增加,预计全年全部调查县平均增长5.9%。农户调查表明,得到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的农户仅占0.4%,户均获补247元。
  存在的问题,一是“全部取消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水库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的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政策落实进展不明显,还有86.6%的县没有取消。二是新一轮长江流域、黄淮海地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资金到位缓慢。截至8月,在调查涉及的10个基地县中,资金到位的只有3个县。此外,仍有21.6%的县依然没有取消整车装载农产品的车辆通行费。
  8.农村公益事业各项措施落实较好,但部分事业补贴金额增速缓慢,部分项目资金到位缓慢。2010年,62.8%的县被纳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比上年提高了38.8个百分点。截至8月,补贴奖励资金已经到位的县有57个,县均补贴奖励资金430万元。
  2010年,56.5%的调查县提高了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的补助标准,比上年有所下降。与上年相比,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提高了2.9%,比上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初中生人均公用经费提高了2.4%,比上年下降了16.8个百分点。在全部调查县中,91.8%的县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实行住宿补助,县均补贴金额比上年增长11.1%;85.6%的县减免了中等职业学校新招收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杂费;55.9%的县实施了“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农户调查表明,有近30%的中小学住校生获得过住宿补助,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杂费的比例超过40%。
  2010年,农村低保标准平均比上年提高15.2%,低保补助水平提高11.4%,全部调查县低保支出总额预计增长18.5%,县均得到的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补助金额比上年增长19.8%,农村低保支出总额的增长幅度高于低保补助水平的增长幅度,享受农村低保的人口数量进一步扩大。
  在全部调查县中,94%的县提高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农民的筹资标准人均32元,政府补贴的标准人均108元。农户调查表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户比例高达97.5%。
  在全部调查县中,25.6%的县被上级政府认定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预计2010年这些县参保的农村居民县均11.7万人,领取养老金的农村老年居民县均3.8万人,人均领取的金额为1300元。农户调查表明,15%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参保的农户中,36.8%的农户家里有开始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2010年人均领取的养老金为783元。
  在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五大惠民工程”建设上,2010年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投入增长19.4%,县级财政的投入则减少14.5%,三级财政合计投入增长6.5%。
  2010年,调查县平均通油路或水泥路的乡镇数占总乡镇数的比重为97.6%,通油路或水泥路的行政村数占全县行政村数的比重为91%。
  9.扩大农村消费政策的实施力度明显加大。2010年,“家电下乡”政策继续在全国实施。与上年一样,全部调查县均被纳入“家电下乡补贴实施范围”,平均补贴品种达到11个,比上年增加1个。1~8月,县均累计发放补贴金额99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2.4倍,带动家电销售总额794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2.7倍。农户调查表明,2010年有6.4%的农户获得了家电下乡补贴,平均获补600元,户均购买的家电价格近4000元,补贴比例约为15%。
  10.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进展较快。一是开展农村信用合作的地区和组织数量逐步增多。调查表明,12.7%的县有从事融资或信贷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融资和信贷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39家,比上年大增了103家。有8个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平均每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金融机构融资金额为871万元。二是拥有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或农业投资基金的地区在增多。调查县中,拥有这类机构的县有8个,比上年增加2个。1~8月,平均每县这类机构的累计投资额为3835万元。三是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继续发展。在全部调查县中,26个县建立了村镇银行,总数为121家;51个县成立了贷款公司,总数为106家;12个县成立了农村资金互助社,总数为322家。四是金融服务的方式逐步改进。在全部调查县中,有73.5%的县金融机构开展面向农民的无抵押贷款业务,有45.7%的县金融机构对农民开展了以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为抵押物的贷款业务,51.3%的县政策性金融机构(农发行)开展了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截至8月,这些县平均贷款余额为1.79亿元。
  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不断推进。52.8%的调查县为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县。1~8月,县均获得上级财政保费补贴额为582万元,同比增加64.9%,占保费总额的56.3%。有6个调查县开展了农村互助合作保险,互助合作保险机构的数量为152家。农户调查表明,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比例为24.7%;投保农户中,为种植业投保的占92.47%,畜牧业5.09%,林业2.28%,渔业0.17%。
  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一是上级财政对国家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偿。在全部调查县中,有79.6%的县有国家级公益林,平均每个县的面积为2.8万公顷,上级财政对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平均为每亩5.3元。二是进行了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部调查县中,96.5%的县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是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在调查县中,45.8%的县成立有林农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824个,社员的总数为14.8万人。四是开展了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在全部调查县中,被上级认定为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的县有9个,平均每个县参保森林面积为15.8万公顷,上级财政给予的保险补贴平均每县为83万元。五是国有林场的改革启动。调查县中,75.2%的县有国有林场,其中有18.4%的县启动了国有林场改革。
  土地管理走向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在调查县中,已经划定基本农田的县占91.5%;完成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县占调查县的比重分别为54.7%、38.9%和33%;72%的县已经建立了农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总数达到1664个,平均每县19.8个;43.2%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承担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38.1%的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纳入“国家示范社建设行动计划”范围,数量达到270个。农户调查表明,29.3%的农户家里有耕地被政府划定为基本农田,这些农户中有4.1%的农户表示政府对划定的基本农田进行了保护补偿。调查农户中,79.7%已得到了政府颁发的宅基地使用权证,80.3%的农户表示获得了政府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11.户籍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改革有一定进展。调查发现,一些市县的农民到城镇落户需要满足一定条件。一是投靠非农户籍的亲属落户;二是购买城镇商品房落户;三是投资落户;四是引进人才落户;五是经劳动人事部门批准的单位招工招干(包括军转干部)的人员落户;六是征地落户。总之,目前调查县市在农业转移人口到城镇落户的相关政策上,表现为“择优落户”,即允许有钱的、有能力的人及其亲属到本地城镇落户。大部分县市没有把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有6个调查县市称要把满足一定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到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占5%。这些县市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多数地区已开展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工作。在调查县中,开展该项保险转移接续工作的占70%,尚未开展的占5.9%。根据调查,农民工占全部养老保险转移接续业务的10%左右。
  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及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应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生产指导和市场调控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的新特点
  1.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渐向优势产区集中,生产主体和生产方式出现分化。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仍以分散的农户为主体,在补贴和价格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产量稳步提高;瓜果、蔬菜、花卉等园艺产品和畜禽等产品生产主体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农户转变,集约化和设施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周期大大缩短。
  2.强农惠农政策连续出台,政府支持农业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增加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政策框架基本形成,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累积效应日益显现。
  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市场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资进入我国农业领域速度加快,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不仅受国内供求因素的影响,也日益受到世界农产品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在大豆、食用油等产品领域,世界市场供求波动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国内价格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4.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宏观经济波动成为影响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因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我国经济的增长格局和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加强农业基础、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已成为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同时,国民经济运行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调整、资本市场变动等因素对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明显。特别是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使资本市场与农产品市场的联系和渗透进一步增强。
  (二)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1.劳动力要素约束逐步显现,农业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由于农业比较收益低下,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工业部门转移,农业从业人员逐年下降,逐步由供大于求转向供不足需,加上年轻一代农村劳动力务农兴趣不高,农业用工季节性短缺和结构性素质下降现象逐步显现。随着供需格局的变化和非农产业工资水平的提升,农业用工成本快速增加,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近几年,棉花、油料等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发展缓慢;小麦、玉米等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受劳动力成本影响较小,产业稳定发展。
  2.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各种风险不断加大。随着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更加复杂;随着极端气候发生频率的增加,农产品供给的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宏观经济和国际市场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逐步增强,进一步加剧了农产品市场的多变性,农产品价格周期缩短,波动频繁,市场调控难度加大。同时,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问题愈加关注,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农产品生产面临的又一大风险。
  3.农村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农民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在农产品价格继续提升空间受限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难以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缺乏新的动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的难度加大。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已成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民增收潜力的重要课题。
  4.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农村教育医疗设施差、服务水平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受惠面小、标准水平低,农村养老保险刚刚起步。这些都成为制约统筹城乡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1.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保持较快增长。抓紧制定《农业信贷法》和《农村社区再投资法》,明确和强化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义务和责任,加大农业农村资金投入。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农业农村投入的资金比例和增长幅度。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加快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一是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资金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二是扩大对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补贴,加大对订单生产的支持,推动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在总结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渔民转产转业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特定产品、特定产业补贴制度,促进结构转型和升级。四是以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为基础,增加标准化生产补贴,探索建立重大技术推广补贴,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和集约化。
  3.健全市场调控机制,防止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结构变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加快构建分品种、多层次、多主体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对粮、棉、油、糖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通过目标价格、最低收购价、储备制度和进出口调控等手段,引导和规范大中型企业积极发挥稳定市场和价格的作用,促进产业稳定发展;对蔬菜、瓜果、畜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通过及时发布行业供求信息,健全行业自律组织,优化市场贸易环境等方式,引导市场有序平稳运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严厉打击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避免对农产品恶意炒作引起价格大起大落。
  4.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针对当前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动植物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的突出问题,加快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一是继续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规模,扩大试点,增加品种,提高标准,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再保险和巨灾保险制度。二是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立动植物重大疫病疫情综合补贴和农业保险补助制度,降低重大动植物疫病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完善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5.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就业制度,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增加农民外出转移务工收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支持,加快东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向中西部转移,支持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激发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活力,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山区、牧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农民增收。
  6.完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关系,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城乡资源要素配置机制不合理,导致农村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外流,是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当前重点是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制度和金融服务制度,构建城乡之间平等的要素交换机制。一是改革农地征占制度,探索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有效体制和机制,将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和农民,让农民切实分享发展成果。二是强化金融机构的支农义务和责任,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增加对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三是进一步放开民间金融市场,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四是大力开展信贷担保、信贷贴息等,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农村。
 
      时间:2010/12/25 21:35:18